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考点11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级考点,一般为单选、简答、论述)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本体论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3.一元论和二元论
①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②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四个局限性:
①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因而也称机械唯物主义;
②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
③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
④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物质的定义: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7.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8.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列宁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角度,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先在性,就同把物质说成是意识的产物的唯心主义根本区别开来。
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列宁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肯定了物质的可知性。
③它指出客现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9.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10.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1.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1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割裂运动和静止两者之间的关系,容易导致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绝对主义认为静止就是绝对地不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相对主义强调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13.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14.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15.四维时空--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时空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时空的绝对性、无限性--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时空的相对性、有限性--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
考点12-13 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一级考点,一般为单选、简答)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实践的观点。
②实践主体--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③实践客体--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特征,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基本类型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
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实践形式外,还有其他一些实践形式,如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等等。
4.实践的作用:
①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自在自然--人化自然。
②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考点14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一级考点,一般为单选、简答、论述)
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复杂多样性。
(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3)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3.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4.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5.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②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考点15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三大规律)(★★★一级考点,一般为单选、简答、论述)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2.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3.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②不同点: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③相同点: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5.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原理:
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
①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并且要注意二者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
(2)现实意义: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8.质、量、度
①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②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③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
④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9.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10.辩证的否定观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1)辩证的否定观: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中,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也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而联系起来。
③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2)否定之否定的基本内容: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的错误。
1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循环论片面夸大事物发展曲折性、反复性的一面,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看作是简单周而复始的,从根本上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前进性。直线论忽视或否认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把发展的道路看成是笔直的。
考点16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大范畴)(★★二级考点,一般为简答)
1.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2.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①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②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③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统一表现在: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4.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使发展的过程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偏差。
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机械决定论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则把一切现象都看成是纯粹偶然的,否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5.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6.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
①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
③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现实性不能离开可能性,它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不可能的东西永远不会成为现实;可能性不能离开现实性,它的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之中。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7.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8.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
①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
②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③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第二,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内容是比较活跃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始终存在着矛盾。
9.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10.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①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②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③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考点17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三级考点,一般为单选)
1.规律的定义: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3.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①在社会领域,虽然人们的自觉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②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③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的自觉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下进行的。
考点18意识及其能动作用(意识观)(★★★一级考点,一般为单选、简答、论述)
1.意识的起源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实现人们预期的目的。
②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但规律不会自动反映到人脑中来,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才能认识规律。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5.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1)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历史观等各个组成部分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2)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有着丰富的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3)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求真务实,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形成真理性的认识;注重实践,脚踏实地,身体力行,追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4)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根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6.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1)"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进行研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那种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相关推荐
2024年4月福建自考《公司法》考前冲刺题及答案(三)
03-08复习资料:福建自考《消费者行为学》第十章选择题
08-07自考英语二教材英文翻译第五课:Text A Life Is Difficult
09-16福建自考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6)
09-282024年福建自考思修简答题练习(5)
03-11自考英语二教材英文翻译第四课:Text B How to Start Your Own Business
09-15自考英语二教材英文翻译第一课:Text A Critical Reading
09-142024年福建自考思修简答题练习(1)
03-11自考英语二教材英文翻译第二课:Text B The Cake
09-15自考英语二教材英文翻译第十二课:Text B
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