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课程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开始应用到了教育学理论,并有了较好的成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信心及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关系,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学质量,高中语文教学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创新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寻找高效的教学方法,如何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等现实问题对高中语文教师具有重要意义。而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开展研究,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性方法。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相关理论,皮亚杰认为知识要在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建构,是不能传递的[1]。建构主义理论在对学习的看法上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被动记忆、练习的过程,而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即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帮助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这一做法改变了传统的知识灌输弊端。该理论与语文学科具有的灵活度及实际运用程度较高、且极具主观色彩的学科特点有着很高的契合度,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对自主学习要求很高的学段。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切合现实的教育理念,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对高中语文教学有着现实可行的启示作用。
1.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倡导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以小说篇目的教学为例来看,通常教学主要包括文章的段落层次划分、重点词句讲解、三要素的整合讲授、主题总结几部分。这种教学设计不仅零散烦琐,而且从头至尾都在凸显教师的主体而不是主导地位,所有的环节都按照教师的预先设定,学生只是配合教师的讲授,这样的灌输式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没有实际意义,且不说学生短时间可以成功接收到多少知识,即便是接收到知识学生也很难灵活运用,而语文学科的知识特性又对自由运用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这样的教学设计必须加以修正。
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最终实现对知识的运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灌输式讲授知识,还要给出学生需要解决问题的整体性方向,让学生根据被解决问题的整体性方向,去自主发现与要解决问题相关的问题,并通过提问和探讨交流等双向互动,对得出的结果进行整合和优化,这样除了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外,还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有一个整体性的感知和把握。这种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理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有效修正传统教学设计中知识分散和死板的弊端,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2. 重视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要足够重视这种互动关系。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是教师已经预设了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给出的回答只是进行单一的"对”或者"不对”的评价,然后直接切到正确答案,这种死板低效的环节不能够称之为互动,也不能算是有效对话。如在阅读教学的讲解中,以《祝福》这篇小说的教学为例来讲解,讲祥林嫂人物的时候,大多数情况是教师让学生去文章中寻找并总结哪些段落写了关于祥林嫂,写了祥林嫂什么,可以看出关于祥林嫂什么。学生找对了就一带而过,学生找错了就纠正并给出教师预设的正确答案。这样的传统语文课堂不仅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益处,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与运用。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每个人都以自己本身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不同的人对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理解也不同,也就不存在对事物的唯一正确理解[2]。而教学的意义就是要做到让学生不断地去超越自己的认知,看到事物不同的侧面,看到那些与自己不一样的见解。要让学生互相了解对方的见解,补充自己认知的不足,需要让他们合作探讨。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应提倡这种双向的互动和对话,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进行交流互动。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间的分组讨论给予充分重视,尤其是对文章的分析和问题拓展部分,可以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互相讨论获得,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形成思维共享,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质量。
3. 认同学生个体在理解上的差异性
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层面不同,就会对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在建构主义理论中的说法就是,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认可并尊重学生在个体理解上的差异性。语文这门学科,尤其到了高中学段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模糊性,有着较强的主观色彩。在对文章的学习中,不同的学生会因为已有的经历和知识不同,对同一文章产生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即使有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偏颇,教师也一定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机会,不能一味地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否定,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看法后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误区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式指导。教师绝对不可以用所谓的"标准性”理解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身个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阅读和写作这种理解性、灵活性和主观性都非常强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使学生思维的创造和自身情感的个性能够尽情地发挥出来,充分认同和尊重学生在个体理解上的差异性,而不能执着于所谓的"标准理解”。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 以基本概念为中心建构课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构建课程要以基本概念为中心,即教师要围绕基本的概念知识来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活动。问题和概念只有被全面地展示,才能构成最佳的结合状态,学生才能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3]。由于语文学科的知识点复杂且繁多,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对其中的一部分知识进行讲解,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是片面、非系统性的,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迁移和应用,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造成了巨大阻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遵循以基本概念为中心建构课程的原则,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详细知识之前就对课程有整体性、全面性的把握,这样学生才可以客观选择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开展语文教学,学生能主动对知识进行建构而不是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动接受。
2. 所提问题与学生相关联
所提问题与学生相关联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定问题前一定要充分考虑所设定问题与学生的关系,设定的问题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要主动了解并进行深入探讨,一定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但在建构主义理论中,不同的个体由于经历和已有经验不同,所建构的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也不相同。由于每个学生感兴趣的方向不同,因此,所要学习的问题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兴趣,就高中语文教材来说,文言文部分大多数学生都不感兴趣,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都是最低,这就要求教师把这两类知识与学生更感兴趣的知识相关联,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使学生对不感兴趣的知识与已经学习过、且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产生关联,从而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然而激发兴趣只是第一步,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对问题的探究,有些知识对记忆性要求也非常高,因此,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问题的设定还要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随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教学要求标准来调整实际课堂情况,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态度和个性化的创新思维。
3. 重视学生的思维与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倡导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与观点。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对问题的观点,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讲授,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提出更合理的进一步要求。其实从这一原则层面来说,学生对问题的观点和教师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掌握是进行合理有效教学的基础性依托。所以重视学生思维与观点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不能再秉承一个问题必须有"正确答案”这一传统固板的原则,特别是对于语文这种极具主观色彩的学科,教师需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也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认真聆听学生观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现有观点是教师必须做到的。只要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的解释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即使学生对自己的观点不能自圆其说,教师也要予以耐心指导,使学生一步一步找到自己的思维误区,纠正错误。这一原则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补充自己,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与学生同时同步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系统,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4. 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并且尽可能是非否定性的评价,即要摒弃传统教学中单一"对”或"错”来评价学生全部学习成果的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并不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这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作业和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价,但这种评价最好是非判断性的,在教师开展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错误”这种明显的评价结果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极大打击,甚至使学生丧失对学好这门功课的信心,同时"对”或"错”这种单一绝对的评价方式会遏制学生的思维创新性,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一原则,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促进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师更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四、结束语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既符合教学要求的标准,又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这些都是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使学生获得的能力,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十分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千慧.高中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批判性阅读教学研究[J].北方文学(下月刊),2013(8):108.
[2]马宁.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南江科技,2010(6):201.
[3]陈杰.建构主义对语文教学的价值论析[J].语文教育与研究:教研天地,2014(1):77.
刘晓娜.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9,(9):55-57. DOI:10.3969/j.issn.1008-6714.2019.09.019.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